高市早苗被人戏称为“作事儿最积极的早苗”。她是日本极端右翼的代表人物,公开主张重振军国主义,甚至提出要发展核武器、以对抗中国等邻国。她曾把“九一八事变”及随后的对外战争称为“自卫战争”,并主张在日本国内建一个场所,公开悼念那些被列为甲级战犯的人物,这些言论在邻国看来具有强烈挑衅性。
所谓日本的右翼势力,本质上是政治光谱里更趋强硬、否认或淡化战争罪责、怀念帝国时代荣耀的一派。战后这股势力时强时弱,但近几年随着国际格局的动荡,他们的话语权明显增长——不是单纯人数增加,而是影响力和政策话语权在上升,高市早苗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如果像她这样的人最终当上首相,外界担心的不是她个人的激进口号,而是这种政治取向将被制度化、使得日本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出现明显转向。有评论甚至断言:一旦她掌权,日本的政治语境会朝着更公开的军国主义方向回流,这将极大增加中日关系的紧张程度,甚至可能制造“有名”的冲突借口——也就是在某些情况下,寻求正当化对外强硬行为的理由。
展开剩余71%高市的做法并不低调。她在担任公职期间多次参拜靖国神社——一个供奉包括甲级战犯在内阵亡者的场所——每一次参拜不仅触动历史伤口,也在外交上制造摩擦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她在日本国内仍有不小的支持度,这说明有一部分民众对强硬民族主义有接受度,或至少对强调国家尊严和传统的政治话语有响应。
这些极右翼人物关心的,不仅是外交或领土争端,他们还把地区局势,例如台海问题,看成是对中国施压或牵制的机会。有些言论甚至公开期待中国衰弱以图时机——这样的心态显然带有扩张性和工具性。另一边,他们也幻想美国会在关键时刻直接出手支持日本,但现实往往更复杂:美方在面对同等级对手时更倾向于通过代理人或有限介入,而非全面直接开战。日本在这种格局下有时会被推到前沿位置,承担更大风险。
从日本自身的内部动力来看,复古的民族主义上升也与社会经济困境有关。日本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、劳动力减少、内需疲软等问题,制造业外迁、产业空心化使得国内矛盾加剧。历史上,当经济压力和社会不满积累时,转移矛盾、寻求外部机会的思路就会被一些政治势力利用,鼓吹“对外寻求资源与荣耀”的论述。若政策路线转向对抗、制裁或军事冒进,短期内或许能暂缓部分内忧,但长期会带来经济与社会的更大代价。
在经济层面,与中国全面对抗会直接带来成本:风险溢价上升、汇率与资本市场波动、对外融资成本攀高。日元贬值会加剧进口成本,居民生活负担上升,跨国公司也可能把供应链进一步向东南亚、印度等地转移,减少对日本的依赖—这些都会触及普通家庭的切身利益:物价上涨、实际工资缩水、生活成本上升。若经济持续恶化,国内政治压力反而可能推动更极端的外向政策,形成恶性循环。
不过,从中国的角度看,当前实力已远非昔日弱势。无论军事实力、科技还是经济规模,中国在地区影响力上占据明显优势。这意味着,若冲突发生,后果将复杂且代价昂贵,各方都会更加谨慎。国际法与战后条约框架也对区域安全和驻军等问题有具体规定,这些都是在任何冲突讨论中不可回避的现实要素。
总的来说,高市早苗之类人物的崛起,反映了日本国内部分社会情绪和利益的集聚:对过往帝国荣耀的怀想、对当前经济困境的不满,以及借外部矛盾来重塑国家认同的政治意图。是否真的会走向全面对抗,还要看国内选民选择、国际力量对比、以及各国战略耐心与决策的相互制衡。对邻国而言,保持警觉、加强外交沟通、并在经济与军事上做好准备,仍然是应对这类不确定性的现实策略。
发布于:天津市